在我的家乡潮州古城,有座连通闽粤两省、横跨韩江东西两岸的古桥——广济桥,也叫湘子桥。它集梁桥和浮桥于一体,是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在韩江上分别建有桥墩、石梁,在桥墩上设桥亭,唯独江心空出近百米,白天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起来作为浮桥供行人通过,晚上则拆开木船让韩江上下游的船只通行,被人戏称“过河拆桥”。
从南宋乾道七年(),以八十六只梭船架设浮桥,并在江中间砌一座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开始,广济桥经过历代建设,又历经江水冲刷损毁,再随着建造工艺和材料技术日臻成熟,才逐步演变成如今的样貌。我曾看过清末时期广济桥的照片,当时石桥墩之间架设的是木梁,且桥墩上还建有瓦顶木屋,木屋底部伸出桥墩外足足有一米——许多根木材上端支撑着木屋底部,木材下端则立插在石桥墩的台阶处,看起来这些木屋就是吊脚楼。
如今的广济桥是21世纪时修建的,不能算古桥。但从南宋时初设浮桥算起,广济桥至今已经绵延近千年。虽然千年前的桥已经不见了,但其建造理念却逐步改进演化至今:在明朝嘉靖九年(),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即十八艘船和二十四个桥墩)的现有格局;清初,广济桥毁于兵火后又重建;年,架设钢梁铺设路面还通了汽车;年,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重建为如今的旅游观光步行桥。
广济桥的历史跟国内多数大跨度古桥一样,都是一次次被损毁,又一次次被重建。也许现在水面上看到的桥墩,正是立在几百年前的桥墩石头之上!当我漫步在广济桥上,欣赏潮平两岸阔的景象时,徐来的江风吹得人如痴似醉。此时,耳边似乎传来各种叫卖声,有潮州话、客家话,还有闽南语,桥墩上茶馆酒肆里还传出潮剧和丝弦乐——那不就是古代广济桥桥面上摆摊设店的桥市的繁华景象吗?
于是,我翻开拙作《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书中关于广济桥的描写跃入眼帘。
我仿佛看见清代老相片中夜晚的湘子桥上木屋瓦房窗户里透出的几点微弱煤油灯光,看见古代南来北往的大中型货船轮舟游弋出绵延数百里的满江渔火,璀璨如漫天星光;到晚上,沿韩江上下游的潮客码头,下至龙湖寨、樟林港、庵埠、沙汕头,上到三河坝、松口、茶阳、汀州码头,该是通宵达旦的繁忙;天亮后,当十八艘木船连起铁锁再次横锁江面的时候,湘子桥上的茶楼货铺门面开启,连通闽粤东西要道的木桥面上,吆喝声、叫卖声又串起了这座桥市的热闹。
此时,开元寺的钟声,越过潮循道府城广济楼之顶,顺着广济桥,飘到了对岸韩文公祠所在的笔架山上。就这样,一江联通潮汕与客家地区,一桥联通闽与粤。当潮州人从商贾云集的湘子桥上走过时,不知有没有想到,让他们的后代立足四海的,竟是横跨府城政气与韩愈文风之间的这条窄窄的连江出海的“商道”。
本文摘自图书《阅读时光里的古村镇:从30个视角品鉴个古乡村城镇》,版权所有。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