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山门上悬挂的“紫云”二字,未见落款
泉州开元寺山门外,紫云屏安静矗立了多年。史料记载,隶书“紫云屏”三字为明代陈于王所书。不知你留意到没有,对面山门上悬挂的楷书“紫云”二字,却未见落款。最近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黄治权在整理《笋江黄氏家谱》时,意外找到线索,认为可以解答这个谜题。
泉州开元寺的历史纵贯唐宋元明清,按理说宝物不胜枚举的古寺,不会悬挂没有出处的匾额。黄治权考证后认为,“紫云”二字很可能也是名家所题。
黄治权介绍,《笋江黄氏家谱》卷一《开元纪》介绍,紫云长者黄守恭舍宅建寺纪实。文章里面还写道“国朝洪武”,说明文章写于明朝。文章的最后提到“先是,佛殿前有紫云盖地凡草不生之异,故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云。”落款有两行字“天台可中书,古豉崇会立”。
《笋江黄氏家谱》部分。黄氏族人依族谱猜测,写牌匾的可能是元代僧人释可中。
随后,黄治权在《书史会要》一书中找到“可中”这个人的信息。《书史会要》记述自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小传,为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著作。《书史会要》卷七(元)一篇中提及:“释可中,天台人,字南山,真草师晋人。”现在在网络上查找“可中”的词条,还可以找到他的信息,为浙江天台人。释可中其实也不是无名之辈,在元明清僧人书法中,也算得上佼佼者。
根据《泉州开元寺志·紫云开士传序》所说,“崇会”是元代至正年间的开元寺住持。这样一来,写匾额的释可中,还有住持崇会都是元代人,而且同为佛门子弟,彼此有合作,黄治权认为并不为过。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专业主任黄鸿琼介绍,东晋以前在书法还未觉醒的时候,人们认为书法艺术与文字不分家,所以书写一般没有落款。到了汉末魏晋以后,书法艺术开始觉醒,作品开始有了落款。不同的是佛门弟子书法作品经常是不落款的,这样的现象各个朝代都存在。这正体现了佛家思想的风格,即四大皆空、不求名利,令人敬仰。
除了这块未见落款的牌匾,开元寺里面还有三面著名的匾额。
泉州著名文史学家陈允敦著有《泉州名匾录》,里面就提到这三大名匾。分别是开元寺照墙上的“紫云屏”、开元寺大殿歇山岩下的“桑莲法界”,还有悬挂于甘露戒坛内的“清净法身”。
紫云屏
书家:明代陈于王
来往于西街的人,对紫云屏一定不会陌生。三字分别刻在三块方形板石上,石各50厘米见方,顺序嵌于开元寺大门口照墙上。字为隶书,清丽端和。
陈于王,名让,字希冯。《闽书》记载:“于王能诗、书,工篆、隶。镌刻图章,优精绝伦。”紫云屏初建于明万历四年(年),天启四年(年)重建,年来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塌。陈允敦在书中提及,清末曾有外国人高价雇盗窃挖,但终被发觉制止。
现在三字仍然保存在原来的照墙上,并加贴金。
桑莲法界
书家:有人以为出自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芾,其实可能为明代开元寺僧墨宝
此匾悬挂于开元寺大殿歇山岩下,长半丈左右,宽三尺余。有趣的是这组繁字曾经一再难倒国内外不少游客,甚至一些文化人,一时也解读不了。
虽然没有落款,但是不妨碍它成为著名的匾额。其中“桑”字上半部三个“又”,从碑体作三个“十”;“法”字写古繁体字,好多人不认识这个字。短短四个字,其实囊括了开元寺的由来,也就是黄守恭舍园建寺,桑树开白莲花的掌故。同时用字得体,佛教之境界也凸显出来。
清净法身
书家:清康熙年间洪承畯
甘露戒坛前梁上,挂有“清净法身”题匾,此乃康熙丙午年所书。
洪承畯是洪承畴的三弟,南安英都人。《泉州府志·明隐逸》说洪承畯“博涉书史,工诗文,尤喜临池,行草书蜿蜒遒纵如惊蛇入草、古藤挂壁,时人目之曰‘龙蛇字’”。
泉州学者郑国权写过一篇文章,还提及“桑莲法界”和“清净法身”两个“法”字写法不同,“可见古人在汉字使用上,也是倾向于简便为上的。”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海都记者吴月芳田米文/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