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古琴与泉州的不解之缘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4/10/8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www.csjkc.com/m/

古琴演奏家李蓬蓬以一曲《流水》,奏响了千年古韵,惊艳了中法宾朋;她演奏时用的古琴“九霄环佩”,已有千岁“高龄”,现为泉州人何作如先生所收藏;自古以来,多把古琴珍品与泉州结缘

古琴与泉州的不解之缘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昨日,聊起在德化参加的那场精彩的古琴音乐盛宴,市民何女士仿佛还沉浸在天籁之音中,一脸陶醉。这场“非遗雅韵清音颂福”福建省古琴协会巡回音乐会以现场观演与实景直播的形式,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公益古琴音乐艺术盛宴。而在近日的中法两国元首非正式会晤中,古琴演奏家李蓬蓬以一曲《流水》,奏响了千年古韵,她演奏时所用的古琴,更是引发了广泛兴趣。这张古琴名为“九霄环佩”,制作于唐代,已有岁的“高龄”,为泉州人何作如先生所收藏,与泉州渊源颇深。早在年,该古琴第一次正式亮相演出,就在刺桐古城。古琴袅袅,琴韵悠长。自古以来,不仅有如“九霄环佩”一样富有历史底蕴的多把古琴珍品与泉州结缘,与古琴有关的斫琴工艺、演奏技艺、流派琴谱也一直在这座世界遗产城市中代代相传、鲜活发展。

古琴天籁之音刺桐流传千年

作为目前存世最早的古琴之一,“九霄环佩”一直为历代古琴家所珍藏和仰慕,被誉为“鼎鼎唐物”和“仙品”。相传琴名中的“九霄”指的是极高的仙界,“环佩”则是指古人佩戴在腰上的玉饰。古琴制作者对所制的这张琴寄予厚望,希望它所发出的音色,犹如天上经过的仙人,似于腰间玉佩碰撞所发出的声音那样悦耳动听,故而为其赋名“九霄环佩”。

据了解,“九霄环佩”共存世五张,除了一张为凤势式构造之外,其他四张皆为传统的伏羲式样构造。目前,这四张伏羲式“九霄环佩”中的三张,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及辽宁省博物院,另有一张则为泉州籍企业家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

伏羲式“九霄环佩”(翻拍自《中国古琴珍萃》一书)

伏羲式“九霄环佩”之所以久负盛名,在斫琴师黄宝辉看来,是因为古琴虽有很多样式,包括伏羲式、落霞式、神农式、仲尼式、蕉叶式、连珠式等,但自“九霄环佩”之后,伏羲式便成为古琴最重要的样式之一,此后历代都有伏羲式名琴传世。作为存世最早的伏羲式古琴,“九霄环佩”的琴面是以桐木为材,琴底则为梓木。通体紫漆,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断纹,面底多处以大块朱漆补髹。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腹内纳音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圆底长沟状,通贯于纳音的始终。蚌徽,红木轸,白玉足镂刻精美,紫檀岳尾。此琴能弹奏出温劲松透的声音,无论材质、造型、音色,都代表着古琴最高的规格。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九霄环佩”便成为历代收藏家们仰慕的重器,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为例,历史上就曾有多位名家,如唐代名将郭子仪,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其门生、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等赏鉴过它,并在该琴上留下墨宝、文印或记录,以对此琴钟爱有加的苏轼为例,其就曾在琴足上刻下了一行楷书,即为:“蔼蔼(通‘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

现今,四张伏羲式“九霄环佩”古琴中的三张,因已成为博物馆的珍藏品,作为文物被妥善保管,轻易不再弹奏。仅有被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的这张“九霄环佩”,还能不时为古琴名家所弹奏,让大众有机会聆听到流传千年的天籁之音、感受古琴文化的古韵魅力。关于收藏这张古琴的初衷,何作如先生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及,是因古琴作为“四艺”之首,其地位在当代却有所下降。他买下这张古琴,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国古琴在世界上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年前,恰逢金庸先生来泉做客开展文旅之行,借此契机,何作如先生便携带“九霄环佩”回到故乡泉州与之相见,同时何先生还特别邀请了古琴大师李祥霆一同赴泉举办古琴音乐会。在现场,李祥霆大师弹奏“九霄环佩”,倾情演绎了《梅花三弄》《广陵散》《流水》《酒狂》等多首古琴经典名曲,由此也促成了这张千年古琴第一次正式演出。而多次弹奏这张传世古琴的李祥霆大师,曾在发表文章《遇唐琴至德丙申九霄环佩之幸》中描述了初弹此琴之感,其形容为“甫一落指,音入心脾,松透、苍古、润朗、雄沉、超乎想象,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喜形于色,兴奋不已,赞不绝口”。并曾感触此琴为“愈弹其音愈佳,不止音质绝妙,音量也甚宏大,尤其低音之厚重雄伟,则明显超过我弹过的古今良琴。再后,作即兴演奏即兴吟唱,此琴的音质音量皆能随心所欲”。

年金庸先生来泉州做客开展文旅之行,何作如先生携带“九霄环佩”回到故乡与之相见,并邀请古琴大师李祥霆弹奏“九霄环佩”,倾情演绎了多首古琴经典名曲。(泉州晚报资料图)

与“九霄环佩”一样留存至今的古琴珍品,泉州还有两张颇具有代表性。据黄宝辉介绍,其中一张名为“松石间趣琴”,为弘一法师生前用过的仲尼式古琴,现藏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根据该琴背面的圆印可知,其斫于明代天启丙寅年(年)。

弘一法师生前弹奏过的“松石间趣琴”,现藏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

另一张现藏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仲尼式古琴,所制年份可追溯至清代嘉庆丙子年(年),其曾为泉州府文庙举行祭祀大典所用礼乐器之一。这张琴现今仍保有不错的音色,指叩琴背,可闻声较为坚整,按弹响声依旧松亮。

仲尼式古琴,曾为泉州府文庙举行祭祀大典所用的礼乐器之一,现藏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沿承古法精工慢磨斫制好琴

从闻名于世的“九霄环佩”中,现代人不仅能一探古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从古琴的音色、形制之中,也能一睹唐代斫琴匠人的精湛技艺。

“以古法来打造一张古琴,选材要考究,制作也需耗时费工,但正是如此,才能够使得上千年的古琴得以较为完整地流传至今。”黄宝辉介绍,这种古琴特有的精工细作工艺,被称为“斫琴”。古法斫琴,常被视为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由此斫出的一张古琴,既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艺术品,这也是为何一些由斫琴名家亲手斫制的古琴,会被历代收藏家们所追捧的原因。

以古法斫琴技艺,如今在泉州仍被传承。(黄宝辉供图)

不同于其他乐器,古琴所弹奏出的音色,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之婉转缠绵;也不如古筝响亮欢快,却常能从中品出平和沉稳;其声也不同于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式那般“直接了然”,听上去更为细腻含蓄。而想要将这样的音色赋予古琴,往往对斫(制)琴师的技艺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此,黄宝辉介绍,由于古人将古琴琴音的审定归纳为“九德”“四芳”,即“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和“苍、松、脆、滑”。依循于此,想要斫好一张好的古琴,使之具备低音区浑厚而深沉、中音区和宽而含蓄、高音区清澈而脆亮的音色,仅是选材的过程中,为琴体选择木料或为琴弦选择丝线,都要十分讲究。例如产自福建地区、放置数百年的老杉木,在黄宝辉看来,便是一种制作古琴的上好原料,同时,一些古寺、庙宇、宗祠等建筑中拆下来的房梁老木头,也是用来制作古琴的上好材料,其木性稳定,且不易开裂变形。另外,用于制作古琴的琴弦,则需选用蚕丝,且这种蚕丝还需具有色泽洁白、粗细均匀的特性,只有这样,将丝并在一起才更容易结合成一根弦。

“以纯手工来斫一张琴,需经过选料、造型、掏挖、调音、裹夏布、上灰胎、髹漆、打磨、上弦等几十道传统工序,制作完成大多要花费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身为新一代的泉州斫琴师,黄宝辉在斫琴时,依旧延续着从父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在他看来,古法斫琴是一门不能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技艺,唯有慢工细磨,才能收获一张好琴。以髹漆这道工序为例,要使得做出来的古琴坚硬耐磨,漆的厚度通常要2毫米左右,需要髹漆多道,每一道都要打磨、阴干,最后再推光。髹漆要求在高温、潮湿,无尘的工作环境完成,制作时只有慢慢来,不急不躁,才能做好。除此之外,在斫琴过程中的许多工序实施,还常会被气候、湿度所“干扰”,这些自然因素影响到古琴的成色、音色等,也会影响古琴的使用期限,所以斫琴时一定急不得。

“九霄环佩”的细节图(翻拍自《中国古琴珍萃》一书)

古琴文化悠久奏出“传承”佳音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传承历史。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其音色高古、通透、圆润,低音醇厚、高音清越,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在泉州,古琴文化由来已久。一如古琴“九霄环佩”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早在唐五代时期,泉州地区就有古琴文化“萌芽”,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直至20世纪50年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泉州本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古琴名家。根据文献史料记载,在宋代,由于当时的南宋皇族将雅文化带入泉州,受之影响,七弦古琴得以普及,擅于弹奏古琴之人不断增多,当中更有不少成为卓越的琴艺家和琴学家,如苏绍成、黄址等人。之后在元、明、清等朝代中,泉州古琴文化依旧兴盛。在明代,泉州不仅涌现出郭彦贵、黄世雄、李贽、郑佑等一批琴艺大家和琴学理论家,还有孔希岛从山东远赴泉州安海,只为跟随当时的古琴名家黄世雄学琴,其琴人轶事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朝代更迭至清代,泉州还出现一琴道大家李光塽,以其为领军形成八闽第一个古琴流派——安溪琴派,其传承历史长达余年,是中国琴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由这一流派所著的《兰田馆琴谱》,被流传至今,当中曲目仍颇受现代古琴演奏家们的青睐。后至民国时期,虽泉州琴事有所沉寂,但仍有“南派古琴大家”黄渔仙对古琴技艺传承不辍,且当时的古琴名家周子秀,更是远渡南洋传艺,由此也将泉州的古琴文化带到海外。

古城有古乐,古城有古琴。泉州古琴历史悠久,一千年来代有传人,未曾中断,虽20世纪80年代古琴名家黄松逝世后,古琴艺术在泉州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但在近十余年来,一批有志于古琴艺术的琴人又努力接续了这一传统艺术。作为当中的一员、福建省非遗项目泉州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万寒月认为,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随着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近年来,古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