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座鼎鼎大名的千佛山,山之东南,一条马路相隔,便是佛慧山。海拔米的佛慧山,比海拔米的千佛山更显峭拔雄壮,为济南市区制高点,登临山顶泉城之姿尽收眼底。清代济南诗人范坰有诗赞佛慧山曰:“佛慧名山十里遥,开元古寺建山椒。山僧不解通姓名,自汲山泉饮一瓢。”
从佛慧山北麓登山,入口是开元广场,这是年在拆除皇宫大酒店及众多违章建筑之后新修建的,抬头可见嵌有“佛慧山”三个鎏金大字的牌坊,紧靠着是一座直径20米的圆形水池,内置直径12米的圆型铜钵,钵底与水池贯通,钵内水盈则溢垂成水幕,山体倒映钵中,颇具禅意,名曰“境水映秀”(上图)。沿路前行不远便是开元胜境石牌坊,北侧的楹联是:“梵音远逝,青山无语松韵近,胜迹留踪,芳草有情柳烟轻”,横批是“开元遗韵”;南侧的楹联是:“径满松荫云润地,峰多禅迹法弥天”,横批是“青峦洗心”(下图)。
佛慧山最为著名的是济南八景之一的“佛山赏菊”(其余七景为锦屏春晓、趵突腾空、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说的是佛慧山一带秋日黄花遍地盛开、菊香弥漫山间的一种美妙景观。崇祯《历城县志》卷首刻有济南八景图,每景配有古诗一首,其中“佛山赏菊”配的古诗是:“千佛山东佛慧山,秋来黄菊遍岩间。泉名甘露茶堪品,多少游人探菊还。”
顺着石阶拾级而上,行至半山腰的山坳里,有一片开阔的台地,三面峭壁陡立,四周松柏覆盖,这便是开元寺遗址(上图)。
开元寺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年),原称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间重修,沿用佛慧寺之名。明朝初年,济南成为山东省会,省级官府衙门也搬往济南,原来的济南府署成了按察司署,济南城内的开元寺则改建成了济南府署(即今县西巷东邻的省政协地址)。如此,寺内僧众无处可去,于是迁到佛慧山的佛慧寺中,佛慧寺遂改称开元寺。
开元寺殿堂利用天然地貌依石而建,寺门朝西,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环寺山崖上佛龛和摩崖石刻众多,仅唐代建寺之初雕凿的造像就有五六十尊,最大的一尊在琵琶洞内,雕凿于唐贞观年间,高达6米。遗憾的,这寺早已荒废,佛殿仅存一堆乱石、一座旧台。山阴下、峭壁上、石窟中,一排排、一座座佛像丌自端坐或入定。悬崖上的一众题刻,大多字迹模糊,依稀可辨的还有“自有灵岩”、“逍遥游”、“山高水长”、“岩德犹龙”、“仪型是式”、“懿范孔彰”等数处。开元寺究竟是毁于兵燹战乱,还是毁于山火或是其它原因,皆不得而知。
济南文史专家徐北文曾说,解放后,深藏佛慧山涧的开元寺就已没有僧人,由于无人管理,当地农民开始拆除寺庙的砖木砌房烧火,开元寺从此逐渐毁弃。
开元寺遗址东北崖下有一个洞,清泉从洞顶崖壁渗出,因水质甘甜,叫做甘露泉(上图),也称滴露泉。游佛慧山的历代名人雅士大都在此沏茶品茗、休憩赏景,故又名“试茶泉”。明代文学家晏璧,明成祖永乐二年()出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时,游赏了济南各处名泉,选取了其中七十二处,写下了题咏历下名泉诗。每一名泉,作七言绝句一首,其《甘露泉》写道“盘谷清泉一派长,味甘却似饮天浆。何须沆瀣分仙掌,滴滴斟来透骨凉”。其大意是:美丽的甘露泉,在蜿蜒漫长的峡谷之中,透过峭壁,滴滴滚动在山石之上洒落崖下。泉水甘甜似乳,味如天上的琼浆玉液,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奉为试茶上品。当年的汉武大帝如果来这里,品尝几杯这清凉甘甜的泉水,一定会以为这就是天上的仙露,而不会去制造铜人,手托玉杯,去承接清晨的露水了。
开元寺遗址还有一则现代轶事。在遗址西北角的崖壁上镌刻一方摩崖墓碑,上刻“徐夫人桂馨”(上图),说的是,清末民初,济阳县孙耿镇艾老村,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叫艾犹龙,女的叫徐桂馨,此二人均为清末经史学家,善音韵,现山东省博物馆中还藏有二人著作数种,如艾犹龙著《尚书浅注》六卷、《毛诗说略》九卷、《学庸易解》二卷,以及徐桂馨著《四书集注圈点旁训衬解》(不分卷)等。夫妇先育一子叫艾绍荃,后育一女,可惜没几年小女便因病夭折了。徐夫人悲哀过度,茶饭不思。儿子艾绍荃着裙裹足,男扮女装,以此讨得母亲欢喜,不曾想徐夫人竟因此慢慢好了起来。艾绍荃见状更加用心装扮,长此以往,竟不自觉地女性化了。
徐桂馨是个虔诚的佛教士,早年曾与夫君到开元寺游寺拜佛,并在崖壁上留下了“巖德猶龍”的刻字(上图),以示对夫君的敬仰崇拜之心。游览归来后,徐夫人对开元寺的佛境赞叹不已,并流露出百年后安息于此的愿望。徐夫人过世后,艾绍荃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便来到已经破败的开元寺,表示自己一心敬佛,愿意出资襄助重修古寺,同时表达了母亲的遗愿。寺院住持听说有人愿出资修葺古寺,便满口答应了,除了在寺外择一墓地,还允许艾绍荃在寺内崖壁北端为母刻了一处石龛供奉。这便是“徐夫人桂馨”石刻的由来。这件事在开元寺遗址的入口南崖上有碑刻记载。
安葬了母亲后,年,艾绍荃为了能经常祭奠母亲墓,便由济阳搬迁到济南官扎营街开店行医,直到年因病去世。艾绍荃自小习医,曾用心钻研明代武之望著的《济阴纲目》,医术精湛,广为人知。此时的艾绍荃女性化心理已经十分严重,为人看病时,如果称其“艾先生”,“艾公子”,他便不高兴或不愿答应,如果叫其“艾大姐”或“艾大姑”,他却欣然接受。由于其“扮女相,缠足”等怪象,所以乡邻一般都顺其喜好称其“艾小脚”,而淡忘了其真名。
今天,当人们来到佛慧山游玩,除了残垣断壁的殿基及周边岩壁上的石雕佛像之外,已经看不到关于开元寺的任何旧观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