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二十年
本刊记者/倪伟
发于.7.26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
年7月25日17点38分,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
泉州石狮海岸边的石湖码头,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渡口,曾经聚满船舶,火把彻夜长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被运上船,销往世界各地,又拉回满满的外国香料、象牙、人参。明代实行海禁后,码头就沉寂了。而如今,这里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启动申遗至今整整20年,其间几经波折,主题多次调整。如今,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过往,将被更多人知晓。
“涨海声中万国商”
7月7日午后,郭增沛骑着一辆电动车,穿梭在泉州石狮石湖村里。他在石湖码头保护管理站上班,主要管理两个遗产点:管理站门外的石湖码头和村子另一边的六胜塔。两者都名列此次申遗的22个遗产点之列。
虽然通过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屏幕,他们能实时看到每个遗产点8个角度的监控画面,但每隔两个小时,他要和同事轮班骑车去六胜塔巡查一遍。管理站里有三名管理员,每天都有一人睡在站里,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
安平桥。摄影/本刊记者王东明
年出生的郭增沛是本村人,年在大学念完工商管理专业后,遇到石狮市博物馆招人,就应聘了这个职位。管理站是石狮博物馆下属机构,平时工作就在村里。小时候,他在老码头游泳、摸鱼、捡贝壳,在一块平缓的礁石上玩耍。20年后他才知道,这块龟背一样的礁石,曾被用作渡口长达数百年。这个由唐代航海家林銮开辟并命名的古渡口“林銮渡”,曾是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
泉州申遗期间,码头热闹起来,考察团不断,他讲解了四五百场。这块陪伴他长大的礁石,仿佛就要重新被世界看到。
泉州申遗的22个遗址点相当分散,从海滨到古城再到山区的窑址,最远的彼此相距近公里。
遗产点最密集的地方是古城区。鲤城区是泉州古城所在地,一公里的涂门街自西向东贯穿古城中心地带,一千年前,儒家、道教、伊斯兰教的庙观就在这条街上做起了邻居。
涂门街西头坐落着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庙,象征着儒家文化。文庙东侧米,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堂而建。再往东米,道教关岳庙至今香火鼎盛,信众们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51.html